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國小輔導活動與各科教學的共舞-論精緻與健全的教學理念
|
熊曣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國小個案輔導工作的精進化與效能化
|
熊曣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精熟學習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及數學自我觀念之影響(II)
|
毛連塭; 邵慰龍; 劉緬懷; 鄭錦彬; 楊瑞智; 陳麗華; 張世彗; 陳明終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
|
吳清山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培育健全的下一代-談國民教育階段實施「因材施教」之道
|
吳清山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Transient response of a thresholdless microdroplet dye laser
|
Lin, Kuei-Huei; Hsieh, Wen-Feng; 林奎輝; 謝文峰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懲罰不是教育的萬靈丹一如何使懲罰更具教育意義
|
吳清山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漢代匈奴種族問題
|
耿振華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臺灣家戶型態的變遷:從日據到光復後
|
章英華; 齊力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
|
Huang,Teh-fu; 黃德福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台灣地區七十八年底選舉分裂投票之初探研究—以台北縣、雲林縣與高雄縣為個案
|
黃德福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兒童氣質與因材施教之探討
|
王珮玲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康德教育思想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示
|
王珮玲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之修訂
|
毛連塭; 劉燦梁; 陳麗華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科學教育研究的檢討與革新
|
楊龍立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多向度量尺法簡介
|
王珮玲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、意願與能力之比較
|
毛連塭; 瞿立鶴; 陳青青; 吳清山; 何美鈴; 湯梅英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溝通與語言障礙研討專輯
|
無 |
臺北市立大學 |
1991 |
Economic Dependence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n Latin America: A Cross-National Analysis Using Casual Modeling
|
黃德福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
1991 |
評Emily Honig 所著的 Sisters and Strangers: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(1919─1949)
|
李盈慧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
1991 |
評Emily Honig 所著的 Sisters and Strangers: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(1919─1949)
|
李盈慧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
1991 |
評Emily Honig 所著的 Sisters and Strangers: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(1919─1949)
|
李盈慧 |
臺大學術典藏 |
1991 |
Ocular Pulse Amplitude in Myopia
|
Shih Y.-F.; Horng I.-H.; CHANG-HAO YANG; Lin L.L.-K.; Peng Y.; Hung P.-T. |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|
1991 |
評Emily Honig 所著的 Sisters and Strangers: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(1919─1949)
|
李盈慧 |
臺大學術典藏 |
1991 |
Immunologic study of the asplenia syndrome
|
Hsien K.; Jou-Kou Wang;Hsien K.; JOU-KOU WANG |